首页 更多 健康科普
更多

肾内科健康知识

发布时间:2019-12-09
浏览量:8361

本文由重庆市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供稿

一、肾脏疾病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可完全没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症状。

(一)排尿的变化:

1、尿液泡沫多,且不消散。

2、尿色改变(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呈淘米水样)。

3、尿量改变(正常人每天尿量1000-2000ml,尿量过少或过多都提示肾脏可能出现问题)。

4、排尿疼痛或困难。5、排尿次数频繁,特别是夜间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年轻人,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二)身体症状:

1、早期可表现为疲劳、乏力、腰背酸痛、晨起眼脸或颜面水肿,严重水肿可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胀部等。

2、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水肿、血压升高、皮肤煜痒、肌肉震颤、手脚麻木、贫血、骨痛、呼气带尿味、嗜睡、反应迟钝等表现。

3、进入尿毒症晚期时,上述各种症状继续加重,导致心、肝、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

二、哪些人群容易患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但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

1、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2、代谢性疾病患者(如肥胖、高脂血等)。

3、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如抗菌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年轻女性。

5、高蛋臼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6、低出生体重、年龄65岁以上人群。

三、高危人群如何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1、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高血脂等),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

2、合理饮食,坚持相对应的低盐、低糖、低噤呤、低脂等饮食。

3、密切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

4、每半年一次监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及肾功能。

四、那些药物易引起肾损伤?

1、抗生素,如氨基糖贰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头袍菌素类等。

2、解热止痛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等。

3、增强CT、磁共振等所用的离子型含礁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等。

4、中草药,如减肥药、马兜铃类、排石冲剂中的木通、厚朴等。

5、抗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如顺铅等。

6、利尿剂如速尿等使用不当。

五、如何预防药物引起的肾损伤?

1、不要自以为是的非正规用药、甚至滥用药物(包括部分保健品);

2、尽可能选择疗效相似但肾毒性小的替代品。

3、老年人、幼儿、脱水、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脏病患者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六、慢性肾脏病都有哪些危害呢?慢性肾脏病常常会导致:

1、血压升高、贫血、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下降。

2、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增加。

3、钙、磷代谢紊乱,骨代谢异常和肾性骨病的发生率增高。

4、记忆和认识能力受损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神经病变症状加重。

6、身体功能和健康损害的发生率升高。

7、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大。

七、慢性肾脏病是否可以治愈?

慢性肾脏病是很难根治的。但对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和早期进行干预控制,阻止其恶化进展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八、慢性肾脏病患者怎么配合医生治疗?

1、配合医师制定疾病管理计划,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诊。

2、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蛋白尿、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

3、严格监控饮食:在医生指导下,随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4、避免或及时纠正慢性肾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

5、积极治疗肾功能损害导致的并发症。

九、慢性肾脏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1、做好居家血压、血糖、尿量、体重、饮食监测和记录。

2、禁烟控酒和规律的生活起居。

3、保持乐观的情绪,树力战胜疾病的信心。

4、合理的补充水分:24小时尿<1000ml,每日的饮水量=前一日总尿量+500ml水分。

5、适当运动:在医生指导下参加能够耐受的体育锻炼,每周4-6次最佳,不应少于3次,每次30-60分钟。

6、严格管控饮食:—定要在肾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遵循慢性肾脏患者营养治疗方案。

十、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异常繁殖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十一、尿路感染有什么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是最常见症状。

十二、健康人群如何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1、多饮水、不憋尿。

2、保持会阴部消洁。

3、妊娠5个月以上者,睡觉以侧卧位为宜。

4、积极治疗慢性妇科疾病、慢性肾脏病等易发生尿路感染的疾病。

5、对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应坚持治疗,不要随意停药。

6、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和插管。

7、育龄期妇女房事后及时排尿。

十三、发生了尿路感染如何治疗?

1、—般性治疗:合理休息、多饮水、碱化尿液等。

2、针对病原菌的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