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一吸的间隙能容纳多少可能?或许是花瓣舒展开的微响,或许是晨光刺破云层的暖意……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而言,行走于呼吸之间,他必须想方设法帮患者打开畅通呼吸之路,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拯救生命的机会。
从医30余年来,郭述良带领团队率先开展20余项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患者的临床问题,还让我国西部地区曾很薄弱的呼吸介入治疗技术跻身国内乃至国际前沿。因一系列突出成绩,郭述良曾被评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等。前不久,他入选“国家杰出医师”名单。
郭述良(左二)正在带领团队开展手术
“全力以赴”不是为了“开先河”
7年前一场8小时的鏖战,让郭述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一位因结核导致左主支气管闭锁近5厘米的患者,肺组织塌陷如瘪掉的气球。辗转多家医院,患者均被告知“只能切肺”。郭述良团队缜密研究后,联合胸外科团队并用开胸与内镜技术,采取电刀切割、球囊扩张、冷冻消融等一系列手段实施手术。“再坚持一下!”他在手术台上一次次给自己和同伴打气,最终成功打通闭锁通道,让患者左全肺复张。
这台当时在国内外罕见的内外科联合手术,是郭述良提出的“5D呼吸介入”理念的生动实践。2010年,他率先提出3D介入体系(经肺血管、经气道、经皮经胸开展手术);2015年,体系升级为4D,在原基础上增加经食道途径;2018年,体系纳入多学科诊疗模式,形成“5D”闭环。“多年来,我们一直尝试将介入技术与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积极探索内科外科化的综合治疗模式。重症能力助推介入技术发展,介入技术实践反哺重症能力提升,这样两者就可形成‘飞轮效应’,助力实现跨亚专业的深度捆绑融合。”他解释。
2015年12月,郭述良团队在国内率先实施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这项技术需将探头伸入肺远端进行冷冻活检,可能引发大出血,因此很多医院望而却步。但郭述良和团队凭借“既能做气道介入,又能做肺血管介入止血”的底气,用硬质支气管镜通气、球囊封堵配合血管介入技术将风险降到最低。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全国数百家医院推广,使外科肺活检量减少80%。
近年来,郭述良和团队创造着一项又一项“第一次”:用心脏封堵器叠拼治疗支气管胸膜瘘,让西藏小伙拔掉佩戴了2年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利用金属弹簧圈封堵微小支气管胸膜瘘口,为四川患者终结7个月的辗转堵瘘之痛,开国内之先河;开展Hybrid微创切除气管肿瘤技术,登上国际期刊封面……“这些创新不是为了‘首创’的头衔,而是要竭尽所能为患者解决问题。当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去救治患者,攻坚克难的同时,也树立起了技术的标杆。”郭述良说。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团队
郭述良的从医理想始于童年时期的伤痛。“我小时有个特别乖巧的妹妹,三四岁时因脑膜炎离世了。”他回忆道,儿时的变故让他第一次直面疾病和死亡。从此,治病救人的愿望指引他一路踏上了从医之路,进入呼吸内科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呼吸内科大多还停留在“一张胸片、一副听诊器”的经验医学时代。郭述良记得,那时重医附一院呼吸重症监护室只有4张改造病床,呼吸机性能差,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中青年患者常因缺氧走向死亡。吸氧、常规祛痰平喘手段在急重症面前捉襟见肘,有人形容呼吸慢病患者的生命力“像谷仓里浮在谷子表面的糠皮”。
这些遗憾成了郭述良深入钻研的动力,他依然记得人生中第一次实施插管并将重症患者顺利救回的场景。当时,一位肿瘤患者因气道阻塞窒息,郭述良提着原始分体式气管镜冲进病房。所幸,插管非常顺利,在经历了4小时的吸痰处理后,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第一次的成功极大增强了我的职业信心,也促使我当时更坚定地选择重症方向。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建立技术和方法,竭尽所能救治、抢救患者。”郭述良回忆。
2011年12月,刚接任科室主任的郭述良在医院会议上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12345+10”全攻全守创新驱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成长江上游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台上慷慨陈词,台下却发出质疑声:当时西部地区呼吸介入技术薄弱,气道狭窄患者不愿在本地就医,宁愿千里迢迢奔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治疗。
但郭述良却认准这一方向。“人总得有点梦想,否则怎么进步?”他解释,“12345+10”是把科室团队当作一支球队,紧抓呼吸危重症与介入呼吸病学“两路”,发展特色介入技术,建设“四个呼吸”,夯实“五个内涵”,构建“10个亚专业”,不断针对临床重大挑战和重大疾病负担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构筑基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严密质控体系,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十余年来,郭述良严格按照行动方案对科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带领下,重医附一院的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日新月异,不仅介入治疗技术蓬勃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学科也获评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等,他也终于没有辜负十多年前那个慷慨激昂、大胆改革的自己,和一路以来团队及医院的支撑。
贯通重症医学的过去和未来
“电刀切割要轻点踏板、即时观察,球囊扩张要盯紧头端位置,不然可能扩爆气管血管。”在指导学生和后辈的过程中,郭述良注重技术操作细节,更强调思维传承,“遇到抢救要敢担当,更要懂章法。”在他的带动下,团队逐步建立对危重症诊疗流程的科学系统认知,即通过合理分工与协作,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共同控制风险,并在院际协调、医患沟通等方面形成合力。
对于学科的未来,郭述良将其发展凝练为“两支撑、三方向、新四化”的目标。“两支撑”是继续夯实呼吸危重症救治和呼吸介入精准诊疗体系;“三方向”是集中攻关严重危害人类呼吸健康的呼吸慢病与共病、重大呼吸感染性疾病和肺部肿瘤;“新四化”是在过去十余年推动学科诊疗精准化、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5D化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学科的数据化、智能化、机器化和远程化建设迭代转型。
十几年在临床的摸爬滚打,让郭述良坚定了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的决心,也激励他和团队一步步搭建起整套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技术矩阵。那个30年前提着气管镜冲进病房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中流砥柱,也正在致力于将更多青年医生引入科学的成长路径,带动学科发展迈入新时代。